2017年8月2日中午,
進入台灣最高權力中樞-總統府參觀,
一樓的辦公室有展示陳澄波畫展,
陳澄波何許人也?
上網查詢,才略知一二。
陳澄波
(1895年2月2日-1947年3月25日)生於嘉義,
陳澄波從小由祖母帶大,
童年在私塾受漢文教育,
13歲入公學校,
再進入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就讀。
陳澄波
於1926年以一幅《嘉義街外》的作品,
入選第七回日本帝國美術院展覽會,
這是臺灣人首次以西畫跨進日本官展的門檻;
其後又數度入選帝展與其他各項展覽。
1947年,
二二八事件爆發,
3月2日嘉義市區發生嚴重的警民衝突,
轉而退守至嘉義水上機場內,
游擊式的攻擊附近區域。
嘉義地方仕紳希望平息事端,
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出面調停,
推派潘木枝、盧炳欽、柯麟、陳澄波、
邱鴛鴦(以上皆嘉義市參議員)、
劉傳能等6人擔任和平使前往協商,
怎知一行人一到機場,
便遭到拘禁並受到嚴刑拷打,
被逼迫承認煽動暴動。
3月25日上午,
陳澄波與其餘被捕的人犯被推上軍車,
從嘉義警察局沿著中山路遊街至火車站前,
根據陳澄波的子女陳碧女與陳重光說,
他們上街尋找,
正好在嘉義噴水池附近見到父親被押在軍車上,
他緊跟著隊伍行進,
忽然間陳碧女與父親視線交錯,
他們倆緊跟在車隊後方,
遊街隊伍在靠近火車站前還沒有停車,
先是以機槍掃射車站前廣場,
廣場上的人們紛紛逃竄之後,
人犯被推下軍車後,
開始執行槍決,享年52歲。
展示陳澄波被槍決時
所穿著的上衣及手寫遺屬。
陳澄波老家嘉義經常入畫,
而且其間風格變化頗為明顯,因接觸西畫訓練的年歲較晚,
他早年在台灣自我摸索的痕跡,
一生未曾拋棄,
包括對主觀敘述意識的偏好,
以及強烈的鄉土色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