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9月25日義大利當地時間上午10時許,

我們來到羅馬(Roma)的萬神廟Pantheon),

又稱萬神殿,20多年前,我曾經到這裡。

古羅馬時期的宗教建築,後改建成為教堂

西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

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),

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。

萬神廟圓形主體的前方有寬34公尺、深15.5公尺的柱廊,

共有16根柱子,每根都是用整塊的花崗岩製成,

柱子高12.5 公尺,底部基座直徑1.43公尺。

有一個中央豎立著高大的尖頂方碑的噴水池,

方碑基座雕有古羅馬神話場景,

這一噴水池就是羅馬萬神殿的前庭。

DSC_0657

  

萬神廟最初的歷史

可追溯到西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時期,

該廟由屋大維 Gaius Octavius Thurinus )的副手阿格里巴所建,

是紀念屋大維打敗安東尼Antoni及克利奧帕特拉(Kleopátra)

但是這座最初的廟宇在西元80年被大火焚毀,

到125年才由喜愛建築的羅馬皇帝哈德良(Mémoires d’rien)下令重建,

並在新廟柱廊的山花上刻上M·AGRIPPA·L·F·COS·TERTIUM·FECIT字樣,

意即呂奇烏斯的兒子、三度執政官瑪爾庫斯·阿格里巴建造此廟。

這段文字讓人們誤以為柱廊是阿格里巴時期遺留下來的,

直到1892年才發現柱廊所有的磚頭印記都是125年左右,

才證實整幢建築其實都是哈德良時期修建的。  

DSC_0682

  

609年,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

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

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。

變身為教堂的萬神廟也因此逃過中世紀的劫難

文藝復興時期該建築物成為義大利建築師學習的對象;

1435年,羅馬元老院宣布對萬神廟建築進行保護。   

DSC_0693

  

萬神廟今天依然是義大利的一個教堂,

這裡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,

它也是全世界遊客競相前來的觀光景點,

以及建築史上重要的里程碑。

萬神廟的主體呈形,

頂部覆蓋著一個直徑43.3米的穹頂

是建成後到1436年間最大的穹頂。

穹頂的最高點也是43.3米,

頂部有一個直徑8.9米的圓形大洞,

用於採光,可惜我的照片容納不下。

這個洞也是萬神廟唯一的採光點,

光線從頂部照射下來,

並隨著太陽位置的移動而改變光線的角度。 

DSC_0715

 

萬神廟整幢都用混凝土澆灌而成,

當時使用的混凝土是來自拿坡里(Napoli)的天然火山灰

再混入凝灰岩等多種骨料。

然後在建造穹頂時,

將比較重的骨料用在基座,

然後逐漸選用比較輕的骨料向上,

到頂部時只使用浮石混雜多孔火山岩

另外,穹頂的厚度也逐漸削薄,

從穹頂根部的5.9米一直減少到頂部的僅1.5米。 

DSC_0697

 

萬神廟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就是偉人的公墓,

這裡埋葬的除了埃馬努埃萊二世(Vittorio Emanuele)外,

包括意大利著名的藝術家拉斐爾和卡拉齊(Annibale Carracci)等人。

萬神廟今天還是意大利的一個教堂,

這裡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,

同時是義大利建築史上重要的里程碑。 

DSC_0704

 

 20多年前,我第一次到這裡參觀,

內部正在進行整修,

看到一堆鷹架架設在室內各角落。

整個內部毫無支撐,建築技巧很高超。 

DSC_0703

 

萬神殿內有7座壁龕,

分別供奉聖母瑪利亞(Madonna)、耶穌基督(Jesus)、

戰神朱利奧·凱撒(Giulio Cesare)及其他英雄的雕像。

萬神殿內側面的小堂,是拉斐爾、義大利國王埃瑪努埃爾二世、

翁貝爾托一世和他的妻子瑪爾蓋麗妲王后等重要人物的長眠之地。

外國人比較沒有陰陽之分,

死後安葬在室內,

這在我們中國傳統觀念是無法接受。 

DSC_0700

 

 
檢視較大的地圖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en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