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20141年12月7日上午7點多,

搭乘廂型車來到浸水營古道的入口大漢檢查所前方,

看得出來已經關門歇業中,

與山下的歸崇派出所合併,

目前並無人員駐守。


DSC_0213

 

 浸水營國家步道

位於南台灣中低海拔闊葉林中,

為台灣所有橫越中央山脈古道中,

越嶺點最低、使用頻率最高,

且使用時間最長的古道。

隸屬於林務局大武工作站、潮洲工作站管轄,

步道全長15公里400公尺。

  DSC_0218

 

 浸水營國家步道

開闢至今已經人跡往來百餘年,

西端起自屏東縣枋寮鄉的水底寮,

經玉泉村(石頭營)、新開村(崁頭營)、

歸化門、力里、大樹林、浸水營、出水坡、姑仔崙,

終至東端台東縣大武鄉的加羅坂部落。


DSC_0219

 

 浸水營步道

因氣候潮溼多雨,

所以才有浸水稱呼,

每年平均雨量僅略少於基隆的火燒寮,

終年雲霧浸濡,在此駐軍稱為浸水營。

    DSC_0227  

 清光緒8年,

清朝官員周大發等人負責監修此一路線,

緣於古道起點附近有三條崙石頭營的屯軍負責古道防務,

因此清代地方誌將此道稱為三條崙道。

DSC_0230

 

 歷經荷蘭、日本、國府等各年代,

荷蘭人、卑南族、排灣族、平埔族、漢人及日本人,

使用浸水營步道從事山產交易、移民、販牛、

爭戰、傳教、郵遞、巡視、健行、學術調查,以及軍事活動。

DSC_0233

 

 浸水營步道,

海拔落差介於 200 ~ 1,450 公尺間,

可以遠眺南北大武山。

步道史蹟斑斑,

已成為台灣重要的文化資產。

DSC_0235

 

 已經走了近兩小時,

在這裡小憩幾分鐘,

喝口水喘口氣再出發。

DSC_0236

 

 清末時期

包括八通關古道在內的多條古道都迅速廢棄,

只有三條崙道路暢通無阻。

胡適的父親胡鐵花於光緒18年曾在台灣任職台東知州,

當時便是利用這條古道過去台東述職。

DSC_0237

  

日據時期,

日本人6次修建三條崙道,

使之成為理番道路,

也因為道路經過的最高警備據點,

浸水營駐在所於1901年設立,

此後路名改稱為浸水營越嶺道。

經拓建的浸水營越嶺道路徑大致與三條崙道相同,

當時是東部水牛、黃牛向西部輸出的唯一通道,

同時也是東、西部往來的電報及郵遞路線。 

  DSC_0238  

交通資訊:

東部:沿台9線公路往太麻里、金崙方向行走,抵達大武後,過大武橋右轉接東198鄉道往加羅部落附近之登山口進入浸水營國家步道。

西部:沿台1線或台17線至枋寮鄉水底寮後,左轉接185縣道(沿山公路)前行約1公里,右轉接屏198鄉道續行,至大漢林道23.5公里處即可抵浸水營國家步道入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ensh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0) 人氣()